始载于《别录》,本品为禾本科植物稻(粳稻)的种仁。味甘,平。归脾、胃经。
【功能】益气生津,健脾和胃,除烦渴,止泻。
【主治】 用于气津两伤之证,如白虎汤、附子粳米汤、麦门冬汤均用粳米益气生津,并缓和药性。
用于治霍乱狂闷,烦渴,吐泻无度,气欲绝者,常与淡竹沥配伍,如《圣济总录》竹沥饮。
用于治赤痢热躁,具有止泻痢之功,如《普济方》用粳米服之
《圣济总录》外用于治受胎未足,初生无皮,色赤,但有红筋。
历代医家论述:《别录》:“主益气,止烦,止泄。”
孙思邈《备急千金要方·食治》:“平胃气,长肌肉。”
孟诜《食疗本草》:“温中,益气,补下元。”
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壮筋骨,补肠胃。”
兰茂《滇南本草》:“治诸虚百损,强阴壮骨,生津,明目,长智。”
宁原《食鉴本草》:“粳米,即今之白晚米,惟味香甘,与早熟米及各土所产亦白大小异族四、五种,犹同一类也,皆能补脾,益五脏,壮气力,止泄痢,惟粳米之功为第一耳。”
陈嘉谟《本草蒙筌》:“粳米,伤寒方中,亦多加入,各有取义,未尝一拘。少阴证,桃花汤每加,取甘以补正气也;竹叶石膏汤频用,取甘以益不足焉;白虎汤入手太阴,亦同甘草用者,取甘以缓之,使不速于下尔。”
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:“粳米粥:利小便,止烦渴,养肠胃。炒米汤:益胃除湿。”
缪希雍《本草经疏》:“粳米即人所常食米,为五谷之长,人相赖以为命者也。其味甘而淡,其性平而无毒,虽专主脾胃,而五脏生气,血脉精髓,因之以充溢,周身筋骨肌肉皮肤,因之而强健。”
王士雄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“粳米甘平,宜煮粥食,功与籼同,籼亦可粥而粳较稠,粳亦可饭而籼耐饥。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,强食亦能致病戕生,患停饮者不宜吸粥。痧胀霍乱虽米汤不可入口,以其性补,能闭塞隧络也。”
二、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【功效】 清热泻火,除烦生津。
【主治】阳明气分热盛。症见壮热面赤,烦引饮,汗出恶热,脉洪大有力,或滑数。现代常用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、糖尿病、大叶性肺炎等病。
本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之证。凡伤寒化热传阳明之经,温病邪传气分,皆能出现本证。邪从内传,里热正盛,故见壮热不恶寒;热灼津伤,乃见烦渴引饮;热蒸外越,故热汗自出;脉洪大有力或滑数,皆为热盛于经所致。
本方用石膏为君,取其辛甘大寒,以制阳明(气分)内盛之热。以知母苦寒质润为臣,既助石膏清肺胃之热;又借苦寒润燥以滋阴。用甘草、粳米,既能益胃护津,又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偏,共为佐使。四药共用,具有清热生津之功,使其热清烦除,津生渴止,由邪热内盛所致诸证皆可相应顿挫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